五女山境界
隨著腳步的縱深,心緒宛若云霧在峰巒間繚繞,如清泉在峽谷中流淌,像鳥鳴在密林里回蕩,似蘭花在巖壁上綻放。一座山的自然形態(tài)所呈現的物象如詩畫進入心境,一座山蘊積的深厚底蘊像文字排進心田。
五女山,既有江南山水的婉約清秀,又有北方高原的厚重與大氣。和著山澗溪流潺潺韻律,我隱約聽見一陣陣似有當地滿族民歌《搖籃曲》委婉動聽的聲韻纏綿于叢林深處,裊裊余音。這是水的樂章,這是山的天籟。五女山的水清澈而靈秀,它們在山谷里蜿蜒流動,忽而跌宕,忽而傾瀉,忽而經過巖石的磨礪變成飛花碎玉,一路裹挾著草的碧綠和花的芬芳流向渾江。遠處,總有一簇簇跳躍的紅顏閃現在眼簾,幾分婉約,幾分凄美。我知道,五女山也是錦繡杜鵑的故鄉(xiāng),每到四五月間,綻放在坡地和山梁的花束是季節(jié)里最美最具風情的景致。可眼下時令已過,想必杜鵑的落紅早已隨著時間的流逝化作根下護花的春泥。我揣摩,那斑斑紅顏要么是夏日的紅葉在莖脈里調色,要么是五女山特有的長尾雉在綠蔭中休憩。
或是陶淵明的書中世界我去的多了,或是徐霞客的山水游記我看的多了,這五女山就像和我有著與生俱來的緣分,格外的親切,走近她便似曾相識,有賓至如歸的感覺,各種情愫和欲望都來得那么自然,那么隨性,那么有章可循。記得沈從文曾經說過一句話,美的東西往往都是沒有家的,想想確是有幾分道理。
進入山勢陡峭之處,山風環(huán)繞,冷泉流聲,感覺有些許涼爽侵入身心。我不知道是海拔增高造成的溫差所致,還是五女山的幽境越來越深邃、越來越險峻所致。五女山雄踞渾江右岸,突兀雄偉,主峰海拔八百多米,隨處站立都有一覽眾山小的感覺。據說登上頂峰極目遠眺,四周群山逶迤,飛來峰獨矗一幟近在眼前,鹿頭峰猶如神鹿活靈活現,馬面石妙景天成分外壯觀,一線天幽壑鬼斧神工隱隱可辨。前可見桓仁縣城陰陽八卦城,后可見桓龍湖似一條巨龍騰躍而下,古老的五女山城在奇峰怪石中隱藏著神秘,讓人情不自禁想起高句麗民族在此開國建都,建州女真在此筑陣防守,以及唐朝五女踞山為伍的美麗故事……于是我愈加的有登峰覽勝的欲望,有穿越時空追問歷史的欲望,有感受和體味山的物象之美和精神境界的欲望。
幸運的是,遇到了一個能目睹五女峰云繞霧纏的日子。這里的云,像詞句般流淌著一種意境,像水墨般聚集成一種形態(tài),詩情畫意。亦像山中仙子飄逸的絲巾,遠遠的似乎都能聞到女性的馨香。絲絲縷縷的云從叢林深處升騰而上,裊裊如煙,讓人疑惑密林深處可藏有人家?隨著風的走向,視覺的轉換,蘊積在頂峰的云逐漸變得厚重起來,潔白如棉絮,給人以溫暖和慰貼,身在高山而不膽寒。然而,也就在轉瞬之間,那些云又緩慢地演繹著不同的形狀,象形象意,為整個五女山的境界之美增添一份神秘的意味。
忽覺得有一種彈撥樂般的音律縈繞于耳邊,并以時隱時現的分貝尾隨著山頂云彩的走向回旋在峰巒與峽谷之間,流淌在林帶和草坡之上,起伏于峭壁和峰巔兩側。是飛鳥和走獸發(fā)出的聲音嗎?我知道五女山有許多的野生動物,它們與周邊環(huán)境和諧相處。但這聲音委婉而有韻味,不像是源自它們;是林濤和溪流發(fā)出的聲音嗎?也似乎不是。這里林帶綿延,溪澗縱橫,濤聲如鼓,低沉渾厚,帶著獨有的季節(jié)情韻,流水輕盈歡快,綿長悠遠,有著明顯的地域特色。忽然頓悟,那應該是裹挾著音符的山風所演繹出的美妙彈奏。我這個視角處的五女峰,很像是一座超大的豎琴,一陣陣風兒在巨大的山體上彈撥著自然界最純真的生態(tài)和弦。
然而,隨著山勢的陡峭與增高,這種天籟之聲又漸漸消失了,整個五女山像是進入到一種靜默狀態(tài),幾乎所有的聲源都被屏蔽了,一座山的生靈全都進入了一種休憩狀態(tài),一座山的巨大能量全都隱匿在了蔥蘢之中。這是一種現象,更是一種神奇,一種境界?;蛟S,只有恒仁的五女山才有這樣的現象,這樣的神奇,這樣的境界。
路旁,一蓬紫色小花在光影里靜靜地開,幾分素雅,幾分淡定,沐浴著山坡上融融的暖意,從容至極。碎碎的葉片,碎碎的花語,纏綿著我碎碎的思維。那種單薄卻思想豐盈的神韻,給人以無盡的想象。我能感覺到,她正以一種最簡單的形態(tài),把自己貧瘠的生命展示出來。這種從容和淡定,這種詩書般雋永和水墨般雅致,不正是五女山的品性和特質嗎?不正是生于斯長于斯的恒仁人的品性和特質嗎?
山的靜默好像也是分地域和時段的。原本一路尾隨我的溪流不知什么時候鉆進蔥蘢之中不見了蹤影,這會兒又牽扯著嘩嘩的流水聲忽然出現在了我的眼前。透過幽暗的叢林,我看見一條不大卻頗具氣勢的瀑布懸掛在綠色掩映的懸崖上。或許是因了昨天那場雨的緣故,讓我看到了五女山難得一見的瀑布。它似玉帶高懸,溪水倒流,在褐灰色的石壁上顫動著,蠕動著,一波三折注入峭壁下的深潭。我以為,黃果樹瀑布那種“珠簾鉤不卷,飛練掛遙峰”的氣勢固然震撼人心,但五女山瀑布這“斷山疑畫障,懸溜瀉鳴琴”般的意境,也帶給人詩一樣的美感。恨不能像那只飛鳥一樣從山谷騰空而上,逆流飛翔,近距離看那裹挾著山崖霧氣和巖壁上花香的瀑流一起落入人的感官,演化成驚奇和享受。
在五女山,熨帖人情懷的還有那些蒼郁的樹木。無論是成片生長,還是零落直立,都以獨具生態(tài)特色的自然形態(tài),搖曳著一種古典風情,呈現著一種藝術美感,彰顯著一種磅礴大氣或簡約內涵,使得你不得不回頭,不得不駐足,驚羨人生中可遇不可求的景致。面對一叢叢浸透山風和禪意的虬枝綠葉,夢在飄渺,色彩在飄渺,微笑在飄渺,思維也在縹緲??傆X得五女山的樹木帶著真實的隨性,牽引人的思緒向往一種高度,向往一種久遠,向往一種境界,領悟大千世界的玄機,領悟一切生命的奧妙。與其說每一棵樹都是一幅精美絕倫的藝術品,強烈的美感讓人浮想聯翩,倒不如說,每一棵樹都是大山的使者,仿佛在為人洗滌歲月帶來的疲憊和凡塵帶來的貪欲。
面對這些古老的樹木,我能體悟到它們的呼吸里有著正是森林的詩意情懷和丹心氣度,以及恒仁人一脈傳承而來的濃濃鄉(xiāng)情和生態(tài)稟賦。觸摸散發(fā)香氣的樹干和氤氳青味的樹葉,我感到了樹的筋骨和血脈在以不同的形態(tài)彈奏生命和諧曲,音符和旋律里跳躍的是五女山恒久的魅力和韻味。
最是驚羨那些古松,它們形狀各異,或獨株懸伏于巖壁之上,或連棵駐扎于危崖之側,或三兩跳躍在竹林之間,傲然不屈的樹干,斑駁粗糲的樹皮,加之盤根錯節(jié)的造型,盡顯這一古老樹種獨特的美學價值和超然的生命力,其視覺之美一點不亞于黃山迎客松的風韻。遺憾的是還有很多奇異的樹木我說不上名字,其蔥蘢的樹冠,別致的樹干似是在歐洲早期的油畫中見過。
一座山帶給我們的不僅是物象之美,還賜予我們境界之美。從個體生命的角度體驗五女山的永恒生態(tài)古韻,體味人在此中的自由心緒,心境便有了如同魏晉山水詩的情韻。
桓龍湖,一幅詩意山水長卷
一直對中國山水畫情有獨鐘。喜歡畫中山巒起伏、群峰疊嶂、云霧繚繞,以及四周嶺巒、岡阜、坂垅盤礡而上,逶迤纏綿的磅礴氣勢。尤其是喜歡藍天白云下、崇山峻嶺間,一湖幽深碧水清波蕩漾,倒映萬千景物造成的視角錯位意識帶給人的神秘美感。所幸,我來到了恒仁,來到了恒龍湖,完成了期許已久的心靈之約。
世間居然有如此詩情畫意的山水!恒龍湖彷如一幅古典山水長卷,畫面隨人的視線移動而變幻莫測,意境隨著時空的轉換而幽深曠遠。那種雍容華貴超然于世的氣質,那種百般嬌媚華蓋蒼穹的絕美,賦予人的不僅是感官沖擊,還有詩與畫的構想,走近她,仿佛走進一片神秘境地。
后悔沒有早來,讓一片絢麗的云彩搶先占據了五女山上空那片極好的天宇,把最驚艷的一抹湖光山色聚攏到它的彩翼之下。變幻著形態(tài)的這片云彩極具童話意味,蘊積著一絲禪意,演繹著一抹意象,就像五女山放飛的一只巨大風箏,懸浮在湖的上空。很想自己也變成一只風箏,飄向蒼鷹飛翔的高度,飄向云彩漂浮的高度,俯瞰恒龍湖巨龍游走般的形態(tài),縱覽這山水長卷的幽深景意。并順著恒龍湖輪廓的走向飛越盤桓,遙望萬頃碧波在群山懷抱里折射藍天白云,奇峰異嶺臨江矗立構筑一層層翠華樓閣。把“三柱擎天”的南部峰巒盡收眼底,讓北部鬼斧神工的閻王鼻子山直入胸懷。飛臨西邊“鹿頭峰”看低頭吃草的梅花鹿,聽峽谷中“七音谷”傳來的美妙天籟,體味思維跳躍在時代風情和歷史遺跡變換之中的美感,感悟心緒凝結在水墨山水和真情山水疊加之中的愜意。
初夏時節(jié)或許不是恒龍湖最秀美的時候,但從四面山巒流淌下來的碧綠和清韻把恒龍湖浸染得晶瑩剔透,豐盈無比。多維世界從不同方向融入澄澈的湖水,虛實對應演繹出湖天之間最奇幻的景致。恨不能潛入湖水深處,借著太陽折射在水中的光亮,像游魚一般在水中登臨五女山的影巔,聆聽塵封于湖底原始村落古老而悠遠的回響?;蚴窍袼B一樣游弋在水面,順著古老的航道,探尋渾江最早的源頭,探尋恒仁厚重的歷史底蘊。其實,夏天的恒龍湖內涵豐富,每一朵浪花都是精美的傳說和典故,每一處倒影都是歷史的碎片和歲月的模塊,漂浮在水面的每一片花瓣和樹葉,都是先驅的靈魂具象和建設者的詩詞歌賦。不用潛水,不用尋覓,只要像風兒一樣掠過這山水長卷,便能收獲一份境界之美。
這是一處自然風景與人文景觀有機結合的詩意山水,這是一處物質情懷與精神境界相融相合的世外桃源,這里更是一處沉淀人思想、陶冶人情操、給人哲思與啟迪的禪悟之地。走近它,忽然間便有了對萬事萬物超出于常人的另類解讀,有了從感性思維到理性思維的一次飛躍。
尤為喜歡和鐘情這樣的意境:在群山青翠的背景下,以淺藍為主稍加墨綠調配而成的湖面,幾乎所有喧囂之聲都被湖水溶解吸收了,一切生態(tài)之音亦仿佛被四周的山巒和植被屏蔽了,萬千景物或靜默無語臨水而立,或屏氣凝神靜泊水中,一如鏡頭里的影像,宣紙上的水墨。風帶著地域情懷和季節(jié)意涵,帶著悠遠的夢想,很適時地契合著這靜美畫面,極流暢、極溫柔地拂過湖面,回旋在湖灣灘涂,往返于島嶼之間,和淺游的魚兒達成默契,和浪花的波長形成共振,很舒緩的流淌著裹挾山水之韻的綠色音符。
當這些音符組合成蘊含著貝多芬田園交響曲和班得瑞鄉(xiāng)村音樂元素的優(yōu)美旋律時,整個恒龍湖便慢慢顫動起來,裊裊升騰起一層層薄霧輕煙,由下而上彌漫,再由上而下回旋,溫軟了碧水藍天,溫軟了堤壩山巒,溫軟了蒼翠的林木花卉,也溫軟了我蘊積已久的情愫,叫人情不自禁就把這詩意山水的民族底蘊、古典意蘊和時代風情,攬入自己的胸懷,植入自己的血脈。
灣汊多有翠綠的樹林,每一處都宛如仙女瀟灑飄逸,在暖暖的水天世界綻放嫵媚多姿的年華。浸透霞光的湖面恬恬地氤氳著這些碧樹的氣息,像薄霧給碧樹蒙上一層虛幻的神韻。從湖的深處翻卷過來的波浪,因為有了樹的親近而文靜了許多,深入林帶的時候仿佛流淌著一種淡淡的曖昧。聆聽清風纏繞碧樹的簌簌聲響,捕捉天籟從樹林中悠悠篩落的音韻,不禁莞爾于心。
其實,恒龍湖四周的各種樹木是這水天之間最具禪性的植物,也是最富生命情感的植物。一棵樹撐起一片天空,讓湖水的涼意氤氳在思想的時空,成為人和世俗景仰且能享受的神圣之物。這是樹的品性所為,也是湖的境界所為,它把陽光、湖水,以及樹的綠韻有機銜接,組合成一幅畫,一首詩,一片怡情世界。這里的每一棵樹都是一件精美絕倫的藝術品,讓人愛慕不已,心生貪戀。真想自己也變成一棵樹,臨湖而立,享受陽光的溫暖,享受湖水的浸潤,成為湖岸上綠色風景,成為恒龍湖詩意畫卷中的藝術小品。
最動人心弦的當是湖中的萬樂島以及一座座形態(tài)各異的湖邊半島,它們以自身特有的方式演繹著恒龍湖神秘美感,寫意恒龍湖山水相依、情韻一致的唯美境界,令人意亂情迷,如入蓬萊仙境。這情境讓我想起劉禹錫《望洞庭》那首詩,小小的一座君山島孤獨地坐落在洞庭湖中就被詩人比擬為白銀盤里的秀美“青螺”,那恒龍湖里萬樂島以及那些各具特色的半島,一個個不遜于君山島之美,豈不比青螺更有神韻?這是一片山水之美的物象聚集和境界展示。遺憾的是早生了一千多年的劉禹錫無法來到當今的恒龍湖,否則的話詩人定會移情別戀,把他那不吝溢美的詩句,投放到這片柔情萬種的湖中,流芳千古。
很想知道這比“青螺”還秀美、還靈動的島嶼是怎樣成為風情萬種之身的,更想知道這些充滿神秘的島嶼是怎樣成為奇異生命和諧家園的。它們是在演繹一段進化過程還是在演繹一種生命境界?它們是在見證一座水庫的破繭成蝶還是在見證一片水域恩澤社會的綿長情意?我們無需具體去解讀它們的內涵和外延,我們只能體味,在恒龍湖這幅詩意山水長卷中,它們是不可或缺的濃墨重彩之筆,有了它們,恒龍湖便厚重而靈秀。
帶著些許遺憾,我在這詩情畫意里徜徉。折一段柳枝,在湖里隨意打撈詩的胚胎,簡單潤色一下使其變成一闋唐宋詩人的長歌短令;摘一朵薔薇花,移栽到湖光山影調配的湖面上,變成一幅明清畫家的山水寫真;張開胸懷,盡攬恒仁地域文化厚重的底蘊,組合成一篇篇聲律藻飾的抒情散文。將恒龍湖山為德、水為性的特質賜予我的心靈慰藉化為自己內在修為意識,使得審美情趣在這自然生態(tài)的本源里尋求一種對應,理性思維在這超凡脫俗的境界中得到一種回歸。
乘船入湖,一如蘇東坡所說,“縱一葦之所如,凌萬頃之茫然,浩浩乎如馮虛御風,而不知其所;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詩人就是神奇,竟然在一千多年前寫出了我現在的感悟。極目遠眺,環(huán)水似飛龍,峰巒如黛墨。竹海林濤,含碧納翠,山隨水轉,景伴舟移。馬面石妙景天成,分外壯觀;“七音谷”兩壁對峙,天開一線;鷹嘴巖古松如同黃羅傘蓋,有著黃山迎客松的神韻……沿岸萬千景物因為有了湖水的浸潤,便盈滿地域情懷。
如此絕美的湖光山色僅僅用眼睛自然是看不過來的,也體悟不出超出視覺之外的幽深意蘊。我忽然想起鄧偉標的那首《聽湖》樂曲,由簫與提琴為主演奏的優(yōu)美旋律,再加以月琴、琵琶等多種彈撥樂器配合而營造出的行云流水般的意境,與我此時的聽覺是何等相似?輕緩舒柔的旋律似是讓人看到搖曳生姿的婆娑水柳,歡快跳躍的節(jié)奏總讓人聯想追風逐浪的湖鳥,溫婉細膩的樂曲,吟唱出山水相依眷戀無比的綿綿情愫。在這種恬淡的意境里,即使是疲憊的身軀,沉睡的心靈,隨著這悠揚的旋律,也會在恒龍湖的夢幻之中飄飄欲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