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寧作家網原網站入口
2019-2020遼寧文藝創(chuàng)作述評 ---綜觀《燕趙脊梁》等八部(篇)報告文學
來源:遼寧文學院文藝創(chuàng)作研究發(fā)展中心 | 作者:李 霞  時間: 2021-01-12

??  世界報告文學創(chuàng)作為我們留下了《震撼世界的十天》、《紅星照耀中國》等鴻篇巨制,上世紀80年代是中國報告文學的鼎盛期,《唐山大地震》等一批直面現實、反思歷史的力作,更為人們所稱道。當下,遼寧報告文學和全國報告文學一樣,體量非常可觀,質量也有飛躍。劉國強2018年發(fā)表的《羅布泊新歌》在今年8月摘獲第十二屆全國少數民族文學創(chuàng)作駿馬獎,足以證明遼寧報告文學的實力。

  綜觀2019-2020這兩年的報告文學,閱讀150萬字,甄選出《燕趙脊梁》等五部長篇、三個萬字短篇報告文學進行評述。從題材和內容上,它們可分為兩大類。

  第一類是弘揚時代精神,抒寫家國情懷。春風文藝出版社201912月出版的《遼疆之戀》,是一部主題集中、散點式寫作的報告文學作品。自2010年遼寧開展對口援疆工作以來,兩千多名援疆干部投身第二家鄉(xiāng)建設,在遼寧和新疆兩地,織起一道從社會穩(wěn)定、經濟繁榮、人文交流到各民族情感互通交融的密網。特別是遼寧第五批援疆工作隊,按照遼寧省委援疆工作的布局調整,完成了從“交支票”到“交鑰匙”的轉變,激發(fā)了廣大援疆干部的政治使命、責任擔當和人生熱情。援疆成果更加深入扎實,一批援疆項目精彩落地,一批先進典型踴躍而出。2019年國慶前夕,遼寧作協組織9名作家奔赴受援地,利用一周時間,與援疆干部同吃同住,試圖通過親身感受和生花妙筆,最大限度地再現和挖掘蘊藏在他們身上的“新時代的遼寧精神”和“舍小家顧大家”報國情懷。這部作品有如下幾個特點。

  第一個特點是盡心盡力記錄心靈的感動。素素的《大愛之歌》記述了中國醫(yī)科大學塔城醫(yī)院在一茬茬接力中,已成為一座“帶不走的醫(yī)院”;發(fā)現了援疆隊員共同的感受:離家最遠的時候,也是離祖國最近的時候;提煉出前指領導“不是一個人在援疆,而是一家人都在援疆”的切身感受。周建新《天山做證》描述了科研干部李世英融入天業(yè)集團,堅持9年不走,被同事們譽為“援疆釘子戶”的事跡;林艾民妻子生病,為減少后顧之憂,先將妻子辦理異地轉診,后來干脆借調到了石河子;二次援疆的王敬澤不僅讓愛人一起援疆,并且把7歲的孩子辦到了石河子小學,立志要扎根新疆。邸玉超《天山九歌》中,柴力君花大心思抓食堂管理,不但有東北大菜、新疆菜品,還有西式甜點,留住了大家的胃,也留住了大家的心。韓文鑫《在沙灣的日子》中,為給新疆雙腿殘疾孩子爭取到“明天計劃”名額,馮義走到哪兒求人,口必稱“咱家有個親戚”。馮金彥《筑夢托里責任之重與歲月之輕》中,援疆教師陳雷結束援疆任務后,回到家鄉(xiāng),內心無法割舍對托里孩子的牽掛,毅然二次援疆。黃瑞《巴爾魯克山下的友誼》中,審計干部孟德全已是第三次援疆,當地工程項目缺乏監(jiān)管,他到任后第一件事就是成立了財政評審中心,二次援疆工作結束時,該中心核減資金達4000多萬元,事業(yè)留人,單位領導懇請他再次援疆。聶與《水溶于水,大河奔流》中,牧區(qū)群眾家里的牛羊發(fā)生集中流產,畜牧干部李薇喬下半夜兩點趕到現場,找出了流產的原因,牧民冬天喂母牛棉籽殼,里面含有避孕成份,他當即向全體村民陳說了要害,把損失降到了最低。劉國強《愛在也迷里》中,領隊張成良聽說遼陽還有22名教師在額敏援疆,學校食堂伙食不好,當即決定請他們到援疆工作隊駐地一起就餐,“都是遼陽人,我們不能袖手旁觀”,他肩上的擔子也因此加重了。于永鐸《賽爾山下的歌聲與微笑》中,眼科主任萬勝新在一次聚會中聽回來的援疆干部說,當地眼病高發(fā),導致很多不該致盲的患者致盲,眼看再拖就要退休了,他鄭重向組織提出了援疆申請,他有個愿望,想跑遍當地每個牧區(qū),為每個牧民檢查一次眼睛。

  第二個特點是盡情盡意尋找情感觸點。采訪對象提供的工作總結,和文學寫作素材是兩套語言系統(tǒng),9名作家沙里淘金,想方設法從對象口述中抓取生動的情感細節(jié)。素素筆下,為了理解后方剛上初一的女兒,束從杰晚上睡不著覺,專找有親子關系的電視劇看,他成了追劇爸爸。周建新筆下,女兒優(yōu)優(yōu)寫給援疆爸爸的詩催人淚下:“爸爸給我郵了一片樹葉,那是他工作團場路邊楊樹的葉子。我想爸爸了,就拿出來,聞一聞,這是新疆的味道,也是爸爸的味道!我把爸爸讓給了新疆,仿佛我也在新疆。”聶與筆下,平時考試在班級前幾名的女兒,高考臨場發(fā)揮不佳落榜了,晴天霹靂一般,女兒把自己關在房間閉門不出,援疆干部鄭潘楨給女兒打電話不接,只好半夜一遍遍發(fā)短信,請女兒原諒自己在她人生關鍵時刻缺席了,并鼓勵女兒走出失敗的陰影,開創(chuàng)新的天地,當女兒回短信反而安慰爸爸多保重早回家時,這位干警爸爸的眼淚奪眶而出。于永鐸注意到,當電視上出現小女孩稚氣的聲音——“爸爸,你什么時候回來啊”,援疆醫(yī)生朱廣軍突然淚流滿面跑了出去,作者寫到:“那一刻我感覺到他疼得不輕?!?/span>

  第三個特點是時刻不忘捕捉文學的鏡頭。9位作家憑借細致的觀察,還原這一特殊群體的精神世界,讓讀者觸摸到豐富動人的文學質感。素素抓拍”到女博士醫(yī)生抱著小泰迪不怕臟的可愛畫面;周建新從歷史縱向起筆,采取小說式的開篇;邸玉超的“九歌”式結構,進行布局謀篇;韓文鑫以網絡小說式的敘事語言,力求故事內容生活化、趣味性;馮金彥把托里比喻成一本書,挖掘現實背后的詩意內涵;劉國強尋找古代耶律大石從遼陽出發(fā)、今日援疆工作隊從遼陽出發(fā)——歷史與現實的交匯點,聚焦一個人,突出一個“情”,勾勒出張成良愛隊員、愛新疆、愛結親戶、愛動物的溫良性情。

  除《遼疆之戀》之外,《致敬,8·20抗災搶險的英雄們》《巾幗四次上戰(zhàn)場》《劉浩:讓‘滿天星’變成亮晶晶》也是這一階段遼寧報告文學中引人注目的作品。

  鶴蜚發(fā)表在《求是》雜志20196期的單篇報告文學《致敬,8·20抗災搶險的英雄們》,回溯了被授予“時代楷?!狈Q號的中船重工第七六O研究所抗災搶險英雄群體先進事跡,展示了這個英雄群體在臺風來襲的關鍵時刻,挺身而出的精神動力之源。還原大災現場,呈現真實畫面:前方告急!碼頭告急!試驗平臺告急!試驗平臺上4名值班的同志告急!在疾風暴雨般的敘述節(jié)奏中,一個個難忘的身影陸續(xù)出場。作品后半部分,重點挖掘三名犧牲的同志的心靈故事——黃群是“生活中的暖男”,他熱愛親人,在寫給妻子的信中,流露出他愛兒子和妻子,想給他們帶來快樂與幸福的心愿。宋月才是“小黑之家”的“老船長”,“小黑”是他給試驗平臺起的名字,他把平臺當成自己的孩子,還把試驗平臺團隊的微信群命名為“小黑之家”,給自己起的名字是“老船長”,表現了這位老海軍對工作事業(yè)的熱愛之情。姜開斌把他當兵的地方大連當作第二故鄉(xiāng),退役多年了,從部隊帶回來的艦船書籍擺在家中最醒目的位置,聽到國家試驗平臺需要他這位老兵時,他給親戚和戰(zhàn)友打電話,興奮地說:“我要奔赴新的戰(zhàn)場了!”語言用的還是戰(zhàn)士的語言,表現了軍人精神和愛國情懷。

  韓光發(fā)表在《解放軍文藝》今年4期的單篇報告文學《巾幗四次上戰(zhàn)場》,以多次獲得軍內外榮譽的老兵、北部戰(zhàn)區(qū)總醫(yī)院麻醉科主任護師陳紅為主要人物,分別回溯了這位軍中護士,在北京小湯山抗擊非典、北川抗震救災、抗擊非洲埃博拉病毒、武漢抗擊新型冠狀病毒等四次重大任務面前,毫不退縮、勇于向前的軍人本色。兩組畫面給人留下深刻印象:一是世衛(wèi)組織官員考核中國醫(yī)護人員敢不敢給躺在病床上的男孩換紙尿褲,作者寫道:“眼前的紙尿褲,哪里是紙尿褲啊,分明是儲存埃博拉病毒庫!陳紅和戰(zhàn)友們異口同聲地說‘我們敢!‘全程不過十分鐘,這位官員豎起大拇指:中國醫(yī)生,OK!二是在武漢,看到從救護車上抬下來的一位老大爺驚恐萬狀,陳紅亮出自己的身份,我們是中國人民解放軍的醫(yī)護人員,那年非典還記得吧,她告訴老人自己曾參加過救治工作,請老大爺放心。老人說:我相信解放軍,凡是大災大難,都是你們打頭陣,我聽你們的,老人的情緒終于穩(wěn)定下來。韓光發(fā)表在《中華兒女》今年10期的單篇報告文學《劉浩:讓‘滿天星’變成亮晶晶》,記述了一位軍轉干部不忘本色,在回到地方,擔任駐村第一書記期間,全身心撲在帶領村民奔小康路上的一樁樁小故事,緊扣時代脈搏,弘揚時代精神。

  第二類是助力經濟發(fā)展,謳歌奮斗歷史。作家出版社20196月出版的劉國強的長篇報告文學《燕趙脊梁》,共計44萬字。描述了華北石化從15萬噸的小煉油廠,30年間壯大為河北省第一個千萬噸的大煉油廠的歷史過程。全書氣勢磅礴,作者在矛盾中寫人——作品開篇,華北石化老總張棟杰剛上任,就遇上‘石化新村’鬧事,房子持續(xù)漲價,職工連續(xù)交了8次錢,還是住不上樓。在危機中制造懸念——黑龍江、吉林、陜西等多家300萬噸煉油廠相繼關停,作為“尾巴”,華北石化,能逃離下一次的關停整頓嗎?華北石化副總張景濤說:“就是因為虧損,我們才要上千萬噸。”通過人物寫歷史,通過歷史寫人物。鏡頭從張棟杰上任遇到‘石化新村’鬧事,切換到2004年他剛到甘肅慶陽石化公司趕上幾百名工人罷工,回溯他身為“救火隊長”幾十年激情飛揚的歲月。鏡頭從當下切換到1986年,一批從四面八方趕來的年輕人唱著《年輕的朋友來相會》來到任丘的鹽堿灘,參與華北石化的前身——化學藥劑廠的奠基儀式。從首任大嗓門的“喬廠長”,到“跟化驗單對話”不修邊幅的“陳景潤”式的技術人才孟凡澤,在事業(yè)挺進的路上,一個個身手不凡的傳奇人物和組合脫穎而出。

  本書最大的特色是,采取平行蒙太奇的敘述方式,將現在時——張景濤爭取上馬擴建項目,與過去時——藥劑廠艱難起步,時空交叉進行敘述,既避免了冗長的企業(yè)成長過程,又給讀者帶來了一口氣閱讀下去的緊張感。

  劉國強另一部長篇報告文學合集《雄風北來》20205月由春風文藝出版社出版,作者透過‘一葉知秋的方式,選擇了6家振興遼寧經濟的企業(yè)案例,試圖證明遼寧老工業(yè)基地的雄風猶在,展示出新的動人風采。傳奇人物、大楊集團掌門人李桂蓮的出場,帶著懸念——“股神”巴菲特親自為這個只念過四年級的農村婦女做廣告,稱“這是全美國也很少找到的故事”。1979年,80名農村婦女帶著自家縫紉機,在李桂蓮的號召下,成立了一家鄉(xiāng)鎮(zhèn)服裝廠,多年過去,李桂蓮以“超前半個身位”領跑世界服裝潮流。2005年這位女企業(yè)家的新年獻詞,就以世界眼光,預測了今天美國的貿易保護。

  外文出版社20197月出版的商國華長篇報告文學《鍛造‘中國芯》,以企業(yè)技術國產化自覺與國家使命息息相通的雙線交織為主軸,描述了沈陽鼓風機集團與共和國七十年并肩走過的輝煌歷程,抒發(fā)了幾代創(chuàng)業(yè)者大無畏的民族情懷,呈現了鮮明的創(chuàng)作特點。

  第一,運用對比手法,凸顯強烈的民族情感和使命擔當。從縱向角度,當國家和人民需要糧食時,沈鼓人造出了生產化肥的壓縮機;當國人穿著清一色的黃、黑、藍服裝的時候,沈鼓人研發(fā)了百萬噸乙烯壓縮機,使國人的衣著變得五顏六色;當石油進口量增大時,沈鼓人研發(fā)生產了把煤轉化為柴油的十萬空分壓縮機。作者由此感嘆道;“沈鼓人的追求,一直與國家和人們的向往連在一起?!睆臋M向角度,書中多次出現企業(yè)面臨外國技術壓力的畫面,用現任董事長戴繼雙的話說:“這些年,真正讓我埋下痛苦種子的,就是我在銷售工作中,許多次遭受跨國企業(yè)的白眼。但恰恰是這些白眼,變成了我工作的動力……讓我們沈鼓人扛起了為國家擔當、為人民擔當的大旗。”

  第二,選擇歷史關鍵時刻,再現風云叱咤的緊張畫面。作者刀削斧砍省略了一般性的歷史敘述,截取沈鼓人爬坡過坎的幾個大的歷史時空階段,聚焦這幾個關鍵性的鏡頭,把企業(yè)決策人和突破性的技術骨干放在矛盾的激流漩渦中,綻放他們身上的力與美。人物形象活靈活現,現場氣氛有聲有色。第四章在國家投資西氣東輸工程項目中拉開序幕,一線管道壓縮機,德國人中標,二線管道壓縮機,又是德國人。時任沈鼓老總蘇永強說:“在國家重大工程面前,我們如果拿不出國產化的產品,那我們就永遠是為外國人服務的打工仔?!弊髡呙枋龅闹仡^戲是“西氣東輸三線管道工程設備國產化論證會”,現場暗流涌動,往來交鋒一個回合接著一個回合,這里既有國家能源局副司長、主持人黃鸝臨場機智的休會,又有中國機械工業(yè)聯合會總工隋永濱的關鍵性出場,他們都會上會下力挺‘國產化’,最后,論證會的結論眾望所歸:“今后西三線要全部使用國產的電驅壓縮機組?!?/span>作者動情地寫道:“沈鼓的企業(yè)自覺是有目共睹的,而國家戰(zhàn)略的形成,卻是需要有人承上啟下,甚至撕開面子的奔走呼號,乃至有一種‘拼老命’‘拿腦袋擔?!拇鬅o畏精神才能奏效的?!?/span>

  第三,寓情于景,釋放作者滾燙的詩情。幾代企業(yè)掌門人都重復著同一句話:“工程技術人員搞設計成功了,成績歸個人,失敗了企業(yè)承擔責任。”普通大學畢業(yè)的姜就是這樣成了‘我國百萬噸乙烯設計第一人’和黨的十九大代表。總工汪創(chuàng)華就是這樣率領技術團隊研發(fā)出沈鼓歷史上投入最大的10萬空分壓縮機。在本書最后,作者熾熱的情懷達到了頂峰:“這就是我思念情愫落腳的目的地嗎?這就是我千里迢迢來看望的‘孩子’嗎?我真想一下子撲上去,一時間,擁抱親人的熱血瞬間上涌?!边@位長期工作在鐵西老工業(yè)區(qū)的曾是詩人的作者把自己的深情融化在這個鋼鐵的嬰兒的意象中。

  沈陽出版社20207月出版的黃瑞的長篇報告文學《大鹽灘》把鹽的歷史,與大連鹽化集團的創(chuàng)業(yè)史結合起來,表現了這家企業(yè)170多年的滄桑巨變。既有創(chuàng)業(yè)時期原汁原味的細節(jié),又有海鹽制造企業(yè)面向未來的雄心架構。

  作者通過采訪幾位健在的鹽場創(chuàng)業(yè)者,還原事關民生的古老行業(yè)——鹽業(yè)的創(chuàng)業(yè)艱辛。平常日子扒鹽,人都要累趴下,一聽說預報有雨,鹽工們又要回到鹽池扒鹽,一直扒到池里沒有鹽為止,白天連著黑夜,鹽工們累倒在鹽池邊呼呼大睡。歷屆領導班子把鹽場看作自己的家,憑著堅持再堅持的韌性,把事業(yè)推向一個又一個更高的起點。作者利用早年詩歌寫作的優(yōu)勢,在每章結構前賦上一段詩,將報告文學不宜展開的抒懷部分,放在其中,紀實與抒情既各自獨立,又在內涵上達成同構,亦詩亦文,相映成趣。

  在閱讀這兩年的報告文學過程中,內心不時對作者們心生敬意。他們中有的作者進行了長達半年多的實地采訪,采訪了數十位當事人,打了數百個電話,付出了巨大的辛苦,為我們呈現了現場氣息撲面而來的好作品,為我們的時代做了不可或缺的記錄。他們,讓我看到了遼寧報告文學煥發(fā)熱力的美好前景。

贊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