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帝國主義者對中國東北地區(qū)發(fā)動侵略戰(zhàn)爭是蓄謀已久的,日俄戰(zhàn)爭以后,日本更加強了對東北地區(qū)及人民的統(tǒng)治力度,掠奪東北的資源。
早在1927年,本溪湖煤礦的日本企業(yè)主為了掠奪煤礦資源,獲取高額利潤,每天只給工人奉幣 4角的工資,卻要勞動12個小時以上,引發(fā)工人罷工。罷工的舉動激怒了日本人,當時,日本憲兵隊長竟下令:“殺掉這些工人!”四百多名工人慘遭殺害,三百多人被逮捕,轟動全國。
緊接著,1929年,世界經濟危機之中,日本受到沉重的打擊,在中國,日本企業(yè)不斷加大對東北資源的掠奪,剝削中國工人,引發(fā)中國民眾極大的憤慨。僅1929-1931年間,在撫順、沈陽、遼陽一帶就出現二十多次民眾抗議和工人罷工,東北人民的抗日熱情不斷高漲。
早在1927年10月,中國共產黨滿洲省委建立之后,在吉林省的磐石縣開展了大量的抗日動員工作。1931年2月,中共磬石縣委在滿洲省委領導下,號召民眾集會,反抗日本人對東北百姓的暴行。
1931年9月,東北民眾抗日救國會在北平成立。而1932年6月4日南滿抗日游擊隊紅軍前身是磐石工農反日義勇軍成立,這是以磬石赤色游擊隊為基礎組織起來的抗日武裝隊伍。
當時,由于東北地處邊緣,再上時局混亂,一些地方官吏擅自大量侵占土地,并征收各種苛捐雜稅,使當地百姓苦不堪言。磬石地區(qū)群眾的生活十分困苦。他們承受著來自日本帝國主義和軍閥、地主等的盤剝。一些為了求生的貧民不得不聚嘯山林,這種貧民聚嘯山林的組織被稱為山林隊。其中,一部分山林隊與反動當局有矛盾的,同時,也對日本在東北地區(qū)的壓榨深為不滿。山林隊也在不斷進行著抗日活動,可各支山林隊互相不團結,各自為戰(zhàn)。
由于“九一八”事變后,日本侵略者對于東北地區(qū)敲骨吸髓的殘酷統(tǒng)治與血腥鎮(zhèn)壓,喚起了東北各階層人民的覺醒,一些山林隊在處境艱難的情況下,更加強化了他們的抗日意愿,民族義憤與日寇壓迫使得他們走上反抗日本侵略的道路。
針對這種形勢,中共滿洲省委開始積極的行動,楊靖宇和磬石中心縣委審慎分析形勢認為南滿游擊隊要發(fā)展壯大,應聯(lián)合爭取有進步思想的抗日力量,共同對敵。
其中,在磬石活動的比較有實力的山林隊是趙寶林的“趙旅”和以馬立三為首的“馬團”。在一次戰(zhàn)斗中,他們被日軍、偽軍包圍,難以突圍,楊靖宇組織部分聯(lián)合地方農民武裝發(fā)動支援,使得趙、馬兩支山林隊十分感激,當即表示今后決不與游擊隊為敵,雙方建立了聯(lián)合抗日的良好關系。
南滿游擊隊在對敵作戰(zhàn)之中,已經很注意聯(lián)合其他抗日義勇軍和反日山林隊,中共滿洲省委對東北各地進行抗日的活動的武裝力量有所了解。
1932年春,遼東一帶有一批紅槍會、大刀會等農民抗日武裝興起,同年 9 月初,為首的宋國榮率含有山林隊、大刀隊的人馬在黑石鎮(zhèn)舉起了東北抗日救國軍的義旗,正式投身于東北抗日運動。磬石地帶還有一支山林隊“老殿臣”。他們也對投降日寇的偽軍發(fā)動了數次進攻。
當時在磐石地區(qū)活動的抗日軍不下十幾支,其中比較出名的有毛團、宋團、馬團、趙旅、四季好、三江好、韓團、許團、常占、竄江龍、天虎等。
楊靖宇進一步貫徹《一·二六指示信》精神,南滿游擊隊貫徹執(zhí)行了“一·二六”指示信精神,糾正了關門主義錯誤,團結各支抗日地方武裝,特別是通過義釋毛團,解救趙旅、馬團,對各支抗日軍影響很大,還主動歡迎“常占隊”參加在樺甸組織的有70余“毛團”、“殿臣”等抗日義勇軍和山林隊領導人的會議,達成了協(xié)議,組成了“聯(lián)合參謀部”。楊靖宇的領導下,聯(lián)合“毛團”(毛作彬)、宋國榮部、“馬團”、“殿臣”等,增強了抗日武裝力量。
據資料顯示,南滿游擊隊聯(lián)合各抗日軍、山林隊和日偽軍進行了多次戰(zhàn)斗,在磐石、伊通、吉林等地先后組織了攻打東北岔燒鍋;攻打大興川偽軍營拔掉鐵路據點;破壞吉海鐵路等。
由于黨的政策的正確,更加增強了對抗日山林隊的吸納能力,積極聯(lián)合有抗日熱情的山林隊,發(fā)展壯大了抗日革命力量。
由于在東北進行抗日活動的武裝力量不斷發(fā)展成熟,1932年初,《倫敦每日導報》撰文說:“滿洲國當局日陷不寧,目下滿洲境內,日本人沒有一條絕對安全的道路。”
南滿游擊隊在中共的領導下逐步發(fā)展壯大。中共滿洲省委在《給磐石中心縣委及南滿赤色游擊隊的信》中明確指出“將南滿游擊隊改為東北人民革命軍第一軍”,根據這一精神,在 1933 年9 月 18 日,“九一八事變”兩周年之際,南滿游擊隊改編成了東北人民革命軍第一軍獨立師。而東北抗聯(lián)一師便是在東北人民革命軍第一軍基礎上形成的。
共產黨用正確的思想武裝他們,加強對他們的政治宣傳,作了大量的爭取和團結工作,通過聯(lián)合戰(zhàn)斗的實踐,使得各抗日部隊都深刻認識到,“南滿游擊隊不記恩怨以大局為重,是真正抗日救國的”。
1936年2月10日,中共中央發(fā)表《為建立全東北抗日聯(lián)軍總司令部決議草案》?!恫莅浮诽岢?“我們首先號召統(tǒng)一反日救國力量組織抗日聯(lián)軍總司令部,領導和指揮全東北民族革命運動,有很大的政治意義”。《決議草案》明確指出:全東北抗日軍隊統(tǒng)一名稱,一律改稱“東北抗日聯(lián)軍”。
據載,1931年,遼寧省本溪縣內就有多股抗日群眾隊伍。根據《本溪滿族自治縣志》記載:當時有長短槍支1050支,子彈7萬余發(fā),馬200多匹。賽馬地區(qū)有以徐文海為首的500余人。橋頭地區(qū)有以孫墨林為首的“占中華”,450多人。其中較為著名的是草河掌胡堡一帶的韓邦振,外號“老北風”,最多時達1000余人。他們神出鬼沒襲擾日本守備隊,使日偽軍處于草木皆兵,惶恐不安的困境。
1934年以后,在中國共產黨“團結一致,槍口對外,打倒共同敵人—日本帝國主義”的號召下,多數“山林隊”接受抗聯(lián)一師改編,成為東北抗聯(lián)統(tǒng)一領導的抗日武裝力量。
中共對各類群眾性的抗日活動極為關注,對抗日群眾隊伍做了不少工作,以配合抗聯(lián)一師參加對日作戰(zhàn)。當時的抗戰(zhàn)活動風起云涌,在東北抗聯(lián)一師的引領下,不甘為奴的東北人民與日本侵略者進行了不屈不撓的斗爭。
在中共的抗日武裝隊伍的抗爭之下,占據東北的日本侵略者始終處于四面起火的狀態(tài)??梢哉f,從1931至1945年,十四年的抗戰(zhàn)鐵血歷程,正是東北抗聯(lián)一師在幾乎絕望的環(huán)境中舉起了抗日的旗幟!